第539章、不可熄-《蜀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也是丞相以眼色示意郑璞留下来计议的缘由。

    伐吴,不能仅凭胸腹中的一股愤慨。

    战事的背后,牵扯着无数粮秣辎重的损耗、人力物力的部署。

    况且,既然决定要伐吴了,大汉就不会仅仅别遣两三万人马去示威,而是要将他们打疼,让他们知道背叛大汉的后果,付出惨重的代价!

    最重要的,则是尽可能不误了“还于旧都”的国家大计。

    就是这种可能性不大。

    大汉若不倾举国之力入关中,又怎能将占尽天下富庶之地的魏国逼迫得走投无路呢?

    更莫说,一旦与吴国的战事开启了,魏国必然会闻风而动,令大汉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,步入国力难以为继的地步。

    “子瑾,事已然矣!”

    凉风习习的渭水畔,坐在车驾上巡营的丞相,对着策马在侧陪伴的郑璞发问道,“我军伐吴势在必行。然伐吴之兵若寡,则难以建功;但若出兵众多,恐又令关中守御艰难。依子瑾之见,此中可有两全其美之策否?”

    的确,伐吴的难点,在于对出兵多寡的权衡。

    出兵少了难以破吴,出兵多了,则会影响关中的战事。

    以如今大汉需要在漆县、岐山、五丈原与陈仓城四处驻扎扼守以及预留机动兵力的考量,至少需要留下七万大军,才能让魏国的兵马不敢西来,才能保障汧渭之会的屯田不会毁于战火、持续供应将士们日常所食。

    毕竟,一旦伐吴了,巴蜀的粮秣将不会转来关中了。

    “回丞相,两全其美之策璞无有。”

    郑璞笑颜潺潺而答,“不过,若仅是伐吴之兵力不足,璞倒是有一策可周全。只是依着璞之策行事,恐我大汉将提前步入粮秣之困矣。”

    闻言,丞相没有多少诧异。

    因为他自身也有许多办法可解决兵力不足之困。

    比如从陇右与河西募兵,编入关中守备,可匀出更多将士从汉中出东三郡;尚有以利驱南中各蛮夷部落入扰交州等。

    但这两个办法都不太好。

    民寡而兵众,国力自然就会衰退、演变成为穷兵黩武了。

    “子瑾有思,但说无妨。”

    丞相微微颔首,且还戏言了一句,“受粮秣之困,我大汉亦不是一日两日之事了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