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8章、权宜-《蜀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微微颔首,丞相也撇开方才之念,笑容潺潺,“我先前以子瑾年少,恐其居高位而催生恣睢骄横之心,便不想让其升迁太过。如今他有杀身报国之志,且正方也为他争之,我便不做恶人了吧。”

    “正当如此!”

    李严颔首,朗声而应,“正值我大汉北伐、需将士死力之际,军功不可掩之。子瑾虽年少,不过其妻乃是今皇后之妹,居高位也无需担忧朝野非议。且昔日我大汉霍去病,年少而居高位,又有何人质疑?只需战功相当,擢拔亦是理所当然。”

    话落,顿了顿,却又怅然而叹,“唉,今我大汉有志之士无不竟进,少年郎亦然战功赫赫,我身为朝臣老臣,受先帝托孤之重,居高位却无有尺寸之功,委实汗颜矣!”

    “呵呵~~~”

    此话方落,丞相不由冁然而笑,“正方此言乃是含沙射影,指摘我不允你先前之请也。”言罢,又捋胡沉吟片刻,便轻颔首,“也罢,今正方旧事重提,我亦不好再阻之。此战过后,便表于天子吧。”

    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    十余日后。

    各部围攻汉中郡的曹军,皆在各自将率的督领下井然有序的退兵。

    亲自领军殿后、防备大汉趁势追击的魏大司马曹真,步履缓缓归去的时候面无表情,但素来挺拔的身躯却微微驼了些。

    在秋末冬初的萧瑟中,倍显落寞。

    从雒阳传来的天子诏令,让他不得不退兵归去。

    也不得不接受,此番战事以魏国失利而告终。

    虽说,胜负乃兵家常事。

    他戎马数十年,早就看淡了胜负荣辱。

    然而他此番退兵的主要缘由,不是军争的失利。

    哪怕萧关奇谋无法实施了,以及秦岭山脉的暴雨连绵一月,他也可以继续攻伐,让巴蜀未来四五年、甚至是十余年内都无法进军凉州。

    因为他要拼国力!

    以持续进攻,消耗双方的士卒生命,用战损拼掉巴蜀的战争潜力。

    地小民寡的巴蜀,只要战损四五万士卒,便无力再挑起战事了。

    毕竟,他们既是攻下了凉州,也没有足够的兵卒去驻守、没有足够的威慑力去安抚羌胡部落及豪右。

    至于让巴蜀战损四五万士卒,魏国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嘛..........

    在曹真心中,哪怕是十万大军皆战死,都是可以接受的!

    因为拼了战损之后,魏国便可无忧西北战事!

    且以魏国的国力,绝对要比巴蜀更快回复元气!

    更深层的缘由,乃是如今唯有用此战略,方可遏制巴蜀的崛起。

    魏国已经失去萧关了。

    如今不趁此机会损耗掉巴蜀的战争潜力,已经变成了飞地的凉州,如何能守御得住?

    如若凉州不守,逆蜀便没有了后顾之忧,再依托河西四郡的养马之地与西域丝路的利益,魏国的关中三辅尚能安乎?

    一战可迎来喘息的机会,可以酝酿未来夺回陇右的时机,区区十万将士的战损,又有何舍不得!

    况且,今若是舍不得,会让未来的战损恐更巨。

    慈不掌兵,何必短视邪!

    然而,来自庙堂的决策,让他无奈放弃此战略。

    非是天子曹叡不认可他的决定,而是衮衮诸公的群起请命,让曹叡无法再支持他。

    起源于萧关的天命之说,比意想中还严重。

    其一,乃是羌胡部落。

    乌水流域的鲜卑乞伏部小支落,为了避免被首领争夺的牵连迁徙至河西四郡后,也让“攻汉必遭天罚”之说广为流传。带来的后果,乃是原先响应凉州刺史徐邈的号召、跟随夏侯儒前来攻陇右的四五万羌胡,皆退兵了。

    亦是说,没有了四五万羌胡部落的压制,逆蜀留在陇右的吴班、陈式等部,便可以腾出手来了。

    若驰援汉中郡,便抵消了魏国的兵力优势。

    如若从萧关出兵,仅仅依靠安定郡的郡兵,是无法阻止他们进入关中的。

    届时,他们不管转道去夹击关陇道的番须口,还是去攻打陈仓城,抑或者是以骑兵袭击粮秣辎重的运送,都会让进入秦岭山脉的曹军万劫不复。

    可以说,昔日响应徐邈前来助战的羌胡部落,乃是一把双刃剑。

    曾经让巴蜀的防御兵力捉襟见肘,如今却又变成了魏国战线显出纰漏的诱因。

    其次,乃是关中三辅的动荡。

    近三万大军亡于萧关大疫,秦岭山脉持续月余的暴雨,让无数人都觉得魏国此番的进军,被上苍所诅咒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